工研院日前針對2021年產業發展趨勢觀察指出,受疫情重創頗深的機械業預估2020年產值將較2019年減少10.5%。而為因應后疫新常態,工研院也提出三大轉型關鍵,強調機械業更需掌握新商機及加速產業數字轉型。
2020年受中美貿易戰及疫情雙重夾擊影響,全球諸多制造業在供需兩端均受到嚴重沖擊。然疫情過后,更重要的課題是如何面對后疫情新常態。
工研院產科所機械與制造系統研究部經理熊治民指出,疫后中美摩擦仍在,而此次疫情暴露出產能過度集中在海外與單一國家的隱憂,因此許多跨國企業日后將加速第二生產基地布局。另一方面,疫情也體現出過去成本導向衍生的實時供應鏈運作模式,在面對大范圍外部事件沖實時的脆弱性,因此如何在全球化與區域生產間取得平衡,并持續強化供應鏈韌性,同時也是后疫情之下制造業的重要課題。
而面對未來新的發展需求與營運環境,熊治民因此建議,機械產業需要精確掌握新商機,并加速企業體質改善與競爭力提升。熊治民進一步指出業者應把握三大關鍵,包括掌握因應疫情及區域生產帶來的零接觸、無人化、遠距及分散式生產需求商機,例如基于聯網、云端平臺、AR/VR技術等的生產設備遠距監控、健康診斷、遠距作業指引,以及應用在制造及服務領域的機器人與自動化方案。
其次,則是發展或提供能協助制造業強化供應鏈韌性的各類機械設備與生產系統。例如3D打印設備、具備高度應變彈性的模塊化生產設備,以及透過數字孿生(Digital Twin)位客戶快速建置生產系統的客制化制造服務能力。
最后,則是加速企業數字轉型,透過數字化工具與平臺,提升設計、制造、銷售、服務等價值活動環節流程數字化程度,進而提高總體作業及營運效能、降低總體運作成本,以及開發滿足客戶需求與創造價值的新商業模式。